中新網山西新聞8月22日電 “三無”小區治理“百日攻堅”專項行動開展以來,山西夏縣針對老舊小區多、居住分散、環境臟亂、人防物防設施差、物業服務缺位的實際,以“三無”小區治理為抓手,按照“黨建引領、屬地負責、單位聯動、齊抓共管”的要求,多措并舉,實現了“三無”小區“有組織覆蓋、有陣地議事、有隊伍理事、有物業服務、有制度規范、有經費保障”的“六有”目標,夏縣中心城區106個小區實現了“六有”全覆蓋,實現了服務管理能力和居民滿意度雙提升。
一是強化組織領導,實現“有組織覆蓋”“有陣地議事”。成立由縣委常委、組織部長,分管社區服務中心的副縣長任雙組長,組織、宣傳、政法、社區服務中心等10家部門為成員的“三無”小區治理工作專班,全面加強對“三無”小區工作的組織領導。在夏縣15個“三無”小區設立15個兼合式黨組織,黨支部書記全部由社區黨組織成員或骨干黨員擔任,同時吸納9名物業負責人、3名業主委員會中的黨員進入網格黨支部班子,確定樓棟(巷院)黨小組長32名,黨員中心戶48名,初步形成“網格黨支部+社區工作人員+網格員”參與小區物業管理新模式。結合“三無”小區特點、人群特征、服務半徑等因素,整合黨建、政務和社會服務等各種資源,依托機關、事業單位、企業、小區閑置用房,在“三無”小區建設了7個特色鮮明、功能完備、議事方便的黨群服務站點,搭建開放式、共享型、綜合性小區基層黨建活動平臺,覆蓋所有“三無”小區,使居民辦事有去處、議事有陣地、活動有平臺。
二是成立自治組織,實現“有隊伍理事”“有物業服務”。配齊配強45名社區工作者隊伍,全部落實“三崗十八級”薪酬待遇和基本養老、基本醫療等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;選聘58名專職網格員、217名輔助網格員、732名微網格員,參與基層社區治理;建立黨員志愿服務隊46支,黨員志愿者773名,深入“三無”小區開展服務工作,壯大了“三無”小區治理隊伍力量。對居民居住較為集中的小區,在社區黨組織指導下,由小區黨組織牽頭,專職網格員參與,整合成立了12個物業管理委員會或居民自治管理委員會,針對性開展物業管理和便民服務,解決民生“大問題”。對基礎薄弱的“三無”小區,依托網格化管理,分片區為“三無”小區提供日常保潔、門崗值守、水電維護等基本物業服務。
三是完善工作機制,實現“有制度規范”“有經費保障”。全面推行社區服務中心干部、社區黨組織成員全覆蓋包聯小區,每周至少2次到小區走訪,搜集居民反映的強烈問題和小區治理隱患23條,為居民解決矛盾糾紛12個。全面推行機關企事業單位“一對一”聯系幫扶小區治理、在職黨員常態化包聯小區樓棟居民戶機制,落實相關工作任務。目前,13個“三無”小區包聯單位、210名黨員干部全部進入網格包片聯戶,配合做好包聯小區基礎設施建設、環境衛生整治等提檔升級工作。小區黨組織、網格員定期收集群眾訴求,社區進行匯總建立居民需求清單。目前,共收集小區窗戶破損、墻皮脫落、環境臟亂等問題13個,社區黨工委“吹哨派單”,相關職能部門“接單”后,主動到小區報到、限時辦結,形成工作閉環。強化經費投入保障,將社區網格員每人每月1500元工作經費納入縣財政預算,縣財政按照每個“三無”小區不低于5萬元的標準列支專項經費,用于支持小區階段性改造提升;各社區黨組織充分發揮群眾自治主體作用,堅持輸血和造血相結合,在小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小區改造提升中,采取“居民籌資”方式,為小區開展日常物業管理提供必要的經費,實現小區治理有“經費保障”。 (賈海燕)(完)